時間:2022-06-09 22:27: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養殖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獺兔各階段的管理尤為重要,總體要求是:三查、五看、八注意。三查:即查食量、飲量、糞便。五看:即看精神、食欲、五官、動作、皮毛。八注意:即聽到特殊動靜應注意、聞到特殊氣味應注意、天氣突然變化應注意、幼兔斷奶應注意、新的飼料更換應注意、更換飼養環境應注意、新引進的種兔應注意、新發生疫情時應注意。獺兔的生長階段分為仔兔期、幼兔期、青年兔期、懷孕母兔期、哺乳母兔期、種公兔期。各個階段的管理如下:
1.1仔兔
從出生到斷奶的小兔為仔兔。此階段要保證仔兔早吃奶、吃足奶,防黃尿病、凍傷、獸害、外傷等。
1.2幼兔
斷奶3月齡的兔為幼兔。這一時期的獺兔最難飼養,應給予富含蛋白質又易消化的飼料,少添勤添,保證定時、定量喂食,積極預防球蟲病及腸炎的發生。
1.3青年兔
3~6月齡的兔為青年兔。此時公、母兔應分開飼養,防止早配。這一時期青年兔代謝旺盛,采食量大,日糧中應適當加大粗纖維的比例,有利于兔的健康成長,又可降低飼養成本。
1.4懷孕母兔
在懷孕初期,應給兔接種金黃色葡萄球菌苗進行預防。母兔產前3天,應做好接產準備,對產箱消毒、清洗,放入軟的墊草,預產期可適當安排飼養人員值班,防止發生意外。
1.5哺乳母兔
這一時期應保持兔舍、兔籠內清潔衛生,環境安靜。飼料要多樣化、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根據哺乳的數量、產后的天數決定飼喂量。除此之外,還要經常檢查母兔,防止發生炎。
1.6種公兔
種公兔要一籠一兔,防止相互咬斗,兔籠地板要光滑,經常清掃消毒,以防發生生殖器官疾病。公兔的日糧中要注意添加維生素A、D、E,以及微量元素Zn、Fe、Cu、Mn、Se等以提高配種受胎率。配種前要檢查公、母兔的生殖器是否有炎癥和兔梅毒等疾病。公兔1d可1~2次,連續2d,休息1d。
2搞好防疫
2.1要搞好日常衛生
除每天清掃糞便外,還要定期進行消毒,消毒方式可采用物理消毒法和化學消毒法。
2.1.1物理消毒法
(1)機械消毒法:包括清掃、洗刷、通風和濾過,清除病原體和排泄物、分泌物。(2)熱消毒法:通過高熱使病原體變性、凝固,達到滅活目的的一種消毒法,如火焰或沸煮消毒等。(3)光消毒法:利用陽光和紫外線進行消毒。
2.1.2化學消毒法
(1)福爾馬林:用37%~40%甲醛溶液浸泡器械或消毒兔舍、籠、地面、墻壁、料槽及用具。熏蒸消毒兔舍,每m3空間用高錳酸鉀25g放于容器內,加福爾馬林25mL、水13mL,密閉消毒24h,1d后放兔。(2)來蘇爾:3%用于兔舍籠、用具及場地、車輛、兔的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3)復合酚類(農福、農樂、菌毒敵、毒菌凈等):0.3%~1%濃度的溶液可用于兔籠、舍、用具、場地、車輛、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4)氫氧化鈉:又名火堿、燒堿、苛性鈉,2%~4%濃度熱溶液可用于兔舍、水泥地面、木制用具、陶瓷用具等消毒。該藥物對金屬制品有腐蝕性,對人的皮膚和黏膜有損害,一般不用。(5)生石灰:10%~20%濃度的溶液用于地面、墻、圍欄、糞池及污水溝的消毒。(6)草木灰:草木灰20kg加水100L煮沸,過濾后即可。30%草木灰水溶液常用于洗刷兔舍的地面、墻壁及飼養用具。(7)漂白粉:每m3河水或井水中加6%~10%消毒30min后可作飲水用。10%~20%乳劑常用于兔舍、地面運輸工具消毒,3%的澄清液用于食槽消毒、飲水器消毒及非金屬用品的消毒。(8)過氧乙酸:國產藥制品分甲液和乙液。配制時取甲液2份和乙液3份混合,再配成1∶20濃度的溶液,用于兔舍噴霧消毒及室內空氣消毒。(9)新潔爾滅:0.1%的溶液用于消毒木制品、洗手等。0.15%的溶液用于兔舍噴霧消毒。(10)洗必泰:0.02%的溶液用于洗手,0.1%的溶液用于飼養用具及器械的消毒,0.05%的溶液用于兔舍、場地、倉庫及工作室的噴霧消毒。
2.2按期防疫
母兔配種前3天注射葡萄球菌苗,每兔2mL。母兔產仔當天皮下注射敵菌銳克0.4mL/只。仔兔23日齡肌肉注射敵蟲銳克0.06mL,皮下注射敵球銳克0.15mL。仔兔27日齡肌肉注射波大疫苗2mL/只。仔兔32日齡肌肉注射巴波二聯苗2mL/只。仔兔40日齡皮下注射兔瘟單聯苗1.5mL/只。仔兔60日齡皮下注射二聯苗或三聯苗2mL/只(二聯苗:瘟巴苗或巴波苗;三聯苗:瘟、巴、魏三聯苗)。每5個月對兔群加強免疫1次。對烈性傳染?。ㄈ缤梦痢褪蠗U菌),4個月免疫1次,每年3次。斷奶仔兔立即進行首免,60日齡時再加強免疫1次,可有效控制兔瘟和兔巴氏桿菌(出?。┎〉陌l生。
2.3常見疾病的防治措施
發現病兔立即進行隔離治療,病情嚴重的立即淘汰撲殺,尸體火焚或深埋,以免病情蔓延。兔常見病有兔瘟、腹瀉、皮膚真菌病、球蟲病、傳染性鼻炎、葡萄球菌病、魏代松菌、河門氏菌及兔疥螨、毛球病等。
2.3.1兔瘟(又名病毒出血癥)
病兔、死兔是主要傳染源。該病是由病毒性出血病毒引起獺兔的一種烈性傳染病,主要危害青、壯年兔,乳兔不易感染,60日齡左右有被感染的可能,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節發病更多。毛兔、肉兔、皮兔場易感染。依病情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型4類。最急性:健康兔感染后12~20h即突然死亡,死亡前不表現任何病狀,只是在舍內亂跳,倒地而亡,此類多發生在流行期。急性:健康兔感染病毒后24~40h,體溫升高至41℃左右,精神沉郁,不愿動,想喝水。臨死前突然興奮,在籠內狂奔,然后前肢伏地,后肢支起,全身顫抖,倒向一側,四肢亂劃,慘叫幾聲而死。有些死兔鼻腔流出泡沫樣血液,臨死前松弛,糞球外有黃色膠樣分泌物。亞急性:一般發生在流行后期,兔體嚴重消瘦,皮毛無光澤,病程2~3d,大部分最終死亡。慢性:病兔精神沉郁,低頭觸地,四肢無力,不吃不喝,拖至5~6d后死亡。病理變化:肺出血、充血、水腫,肝脾大、質地變脆,淤血呈黑紫色,部分腎臟出血。防治措施如下:(1)定期用免瘟疫苗進行預防注射。(2)緊急預防:本病發生時,表現臨床癥狀的兔很難治療,不表現臨床癥狀的,可進行緊急接種。(3)被動免疫:每只兔皮下注射4mL高免血清,可迅速控制病情,7d后注射疫苗。(4)主動免疫:每兔皮下或肌肉注射2~3倍量的疫苗,注射后4~5d病情可得到控制。為防止本病擴散,死兔應深埋或燒毀,帶毒的病兔應隔離,排泄物及一切飼養用具均需徹底消毒。
2.3.2球蟲病
兔球蟲病是球蟲寄生于小腸或肝管的上皮細胞內引起的疾病。根據其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腸型、肝型和混合型,但以混合型感染較為常見。本病主要特征是患兔瘦弱、貧血和下痢,常使幼兔衰弱或大批死亡,降低對各種傳染病的抵抗力。球蟲分布很廣,是兔的各種疾病中最主要的一種,常呈地方性流行,死亡率高達80%,故此病對養兔事業是一個極大的威脅?,F將防治球蟲病的有效方法介紹如下:(1)飼料要經高溫制粒。(2)發現病兔及時隔離、治療,病兔不作種用,死兔要深埋。(3)平時飲水中加三字球蟲粉0.03%濃度飲水,連用5d,停3d,再繼續使用。(4)發現病兔要及時治療。對原籠進行清洗、消毒。灌服藿香正氣水10mL、呋喃唑酮20片、生理鹽水50mL的混合液,每次2~4mL,每天3次。對于球蟲病的治療要及時,一旦發現有兔感染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除中草藥外,化學合成藥物要交叉、聯合、輪換使用。
2.3.3兔傳染性鼻炎
該病主要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引起。惡劣的外界環境或其它應激因素是鼻炎發生的誘因。癥狀:患兔鼻端周圍皮毛潮濕,從鼻腔流出分泌物,初期分泌物為漿液性、較稀薄。隨著病情的發展,漸變為黏液性或膿性,較濃稠,部分兔呼吸受到影響,呼吸加快,呼吸變粗。防治措施如下:(1)改善環境條件。兔場應選在通風良好、干燥的地方建造。舍間距離應足夠,以6m以上為宜。舍內及時清除糞尿,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經常用消毒液在兔舍內進行噴霧。(2)嚴格控制病情。首先要把好引種關。引種時應認真考察種兔場,不從有明顯鼻炎的兔場引種。引來的新種應隔離檢疫1個月,合格的作為種兔,并入大群。不合格的要堅決淘汰。(3)藥物治療。對于發病較多且又不可能全部淘汰的病兔,應給予適當的治療。注射鼻炎清1~2mL/只,1d1次,連用3~5d。或用3~4倍量氟呱酸加入飼料中,連用數日。(4)免疫注射。傳染性鼻炎的病原菌多能引起家兔的肺炎,導致死亡。為了降低死亡率,應注射相應疫苗。
3適時取皮
關鍵詞:龍蝦;無公害;養殖技術
1苗種自然繁育
1.1親蝦選擇
可在上年9~10月或當年3~4月選擇親蝦,要求體重30~50g,附肢齊全,健康無病,活動力強,雌雄比例為2~3∶1。雌雄龍蝦在外形上特征明顯,容易區別。一是性成熟的龍蝦,雄性個體明顯大于雌性;二是雄性龍蝦足粗大,龍足兩端外側有一明亮的紅色軟疣,雌性龍足相對較小,大部分足上沒有紅色軟疣,即便有顏色也偏淡;三是雄性的生殖孔開口在第5對步足基部,雌性生殖孔則開口在第3對步足基部;四是性成熟的雌蝦腹部膨大,雄蝦腹部相對狹小。
1.2親蝦培育
親蝦池面積以0.13~0.33hm2左右為宜,底質以壤土為好,水深1m左右,池埂寬1.5m以上,有充足良好的水源。建好注、排水口,四周池埂用塑料薄膜或鈣塑板搭建防逃墻,放養前7~10d,池塘用1125kg/hm2生石灰干塘消毒。消毒后經過濾(防野雜魚入池)注水深1m左右,施入腐熟畜禽糞7.5~12.0t/hm2培肥水質。池內放入供蝦攀緣棲息的隱蔽物,如樹枝、樹根、竹筒等,并移栽一些水草。
親蝦池可投放親蝦600~900kg/hm2,放養前用3%食鹽水浸浴10min,以殺滅病原體。為充分利用水體和調節水質,可混養鰱、鳙魚750~1500尾/hm2。培育期間,可投喂新鮮水草、豆餅、麥麩或配合飼料,并添加一部分動物性飼料,如切碎的螺蚌肉、畜禽屠宰下腳料等。日投喂量:3月為親蝦體重的2%~3%,4月4%~5%,5月以后6%~8%,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以傍晚為主,占日餌量的70%。同時加強水質管理,每10~15d換新水1次,每次換水1/3;每20d用10~25mg/kg生石灰水潑灑1次,以保持良好水質,促進親蝦性腺發育。
1.3親蝦繁殖
4~5月,水溫20℃以上時,親蝦開始。受精卵在雌蝦腹中孵化為稚蝦,孵化時間為40~70d。稚蝦孵化后在母體保護下完成幼蝦階段的生長發育過程。稚蝦一離開母體,就能主動攝食,獨立生活。當發現繁殖池中有大量稚蝦出現時,應及時采苗,進行蝦苗培育。
1.4親蝦越冬
龍蝦的生存水溫最低值為5℃。但當水溫低于9℃時,3cm左右的蝦在越冬期間死亡率很高,成蝦雖能生存,但2~3個月后也會出現大量死亡。因此,搞好親蝦的越冬工作,也是整個繁殖工作的重要環節。
1.5育苗技術
龍蝦雖然抱卵量不大,但受精率在98%以上,孵比率達80%~85%。但龍蝦出苗后仔蝦生長蛻殼頻繁,極易受環境條件制約而影響育苗率。要提高育苗率,關鍵要做好如下幾點:
(1)水質要求。按照無公害水質標準要求,保持水體相對穩定,水質清新,pH值在6.5~8.0之間;防止晝夜水溫溫差過大;水中溶解氧應保持5.6mg/L以上。
(2)水體環境。水面一定要有水浮蓮(占1/3),水底最好有水草,并有隱蔽性的洞穴,增加蝦苗蛻殼附著物,也便于通過水浮蓮洗苗檢查掌握出苗時間及蝦的生長情況。進水口加柵欄和過濾網,防止敵害生物入池殘食蝦苗,避免青蛙入池產卵,同時防止親蝦攀附逃逸。
(3)加強檢查。堅持早晚檢查出苗情況,當仔蝦游離母體后,及時捕捉親蝦返回親蝦池再培育,盡量減少盤點過池,操作也要特別小心,避免對抱卵的親蝦和剛孵出的仔蝦造成影響。
(4)保證供飼。適時培養輪蟲等小型浮游動物供剛孵出的仔蝦攝食,出苗前3~5d,開始從飼料專用池捕撈少量小型浮游動物入蝦苗池,并用熟蛋黃、豆漿等及時補充仔、幼蝦所需的食料供應。
2龍蝦養殖技術
2.1投餌
龍蝦放苗3d后,要投1個月左右的小雜魚、下腳碎肉及配合飼料。待蝦苗長至6~7cm時,可全部投喂敲碎的螺螄、河蚌及適量的植物性飼料,2次/d,早晨和傍晚各1次。餌料應投放在池塘四周,并適當分散;每天投餌量為:小蝦一般按其體重的15%~20%投放,大蝦按其體重的5%~10%投放。具體可結合蝦的吃食情況酌情增減,一般以蝦吃飽、吃完、不剩殘餌為準。
2.2換水
龍蝦生長快、耗氧量大,故蝦池水質要保持清新,每周加水15~20cm,使水質新鮮潔爽,并有足夠的溶解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cm深以上,當天氣過冷或過熱時,應適當加深池水,以穩定水溫,防止出現極限溫度。
2.3增氧
當水中溶氧低、水質老化或遇雷陣雨、悶熱、連綿陰雨天氣時,應減少投餌量或停餌,并注意觀察。若發現龍蝦反應遲鈍,游集岸邊,浮頭向岸上爬行,說明缺氧嚴重,應及時注水或開增氧機增氧。
2.4勤管
應勤檢查、勤巡塘,注意龍蝦的覓食、活動、生長和脫殼等情況,并及時采取措施。要不斷清除池中青苔,檢查進、排水口的過濾網,并要注意蝦病的防治,同時注意池中是否有敵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水鳥及害魚等,如有應及時捕殺和驅趕。此外,還應隨時清除池中的浮萍、藻類、水草等有害生物。
3龍蝦養殖的幾點注意事項
3.1養殖龍蝦基礎設施很重要
龍蝦每年有幾次產卵期。1對雌雄龍蝦1次最多能繁育700只蝦苗,通常初春上市的龍蝦都是上年秋天繁育的蝦仔,而春天繁育的蝦仔只需養殖50多天,即可上市。龍蝦養殖戶第1年只要把大的整只龍蝦留住作種,到了秋天,龍蝦就會打窟進洞產仔,第2年就不用購買太多的龍蝦苗。因為龍蝦愛打洞,所以低埂高圍和內塘養龍蝦的圍埂最起碼要有5m寬,圍網也要下埋2m深,以防龍蝦逃跑。
3.2龍蝦飼料很重要
龍蝦喜歡生活在有水花生、茭白的水域,養龍蝦的塘內可以模擬湖泊生態環境,種植一些茭白、水花生,一來夏天可以蔽蔭,防止龍蝦早熟,二來可以滋生龍蝦愛吃的浮游生物。龍蝦的胃口非常好,小麥、玉米等各種野雜食都是好飼料。龍蝦是甲殼類動物,每脫一次殼就長大一次,因此塘內應經常加注新水,以助龍蝦脫殼生長。
關鍵詞:蛋雞;飼養管理;冬季
冬季溫度過低時,雞的體溫散失加快,飼料消耗增加,致使產蛋量減少,雞體消瘦,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冬季必須做好雞的飼養管理工作。
一、防寒保暖
蛋雞的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16~18℃,16~24℃時,蛋雞產蛋率較高。當雞舍溫度低于5℃時,產蛋率下降,低于0℃時產蛋量顯著減少,低于-10℃時停產,同時還會增加飼料的消耗量,所以適宜的雞舍溫度是提高母雞冬天產蛋率的關鍵。因此,入冬前應堵塞迎風口面的窗戶,裝好玻璃或塑料薄膜;隨時檢查四壁及屋頂,在修補除換氣孔窗以外的所有孔洞及裂縫的同時,適當提高飼養密度或加厚墊料,采用這種方法可使雞舍溫度提高5℃以上。墊料要干燥,經常翻動,與雞糞混合,促進微生物活動,使其發酵,達到厚墊草的目的。另外,堅持每天聽天氣預報,防止寒流的突然襲擊。
二、補充光照
光照能促進性腺的分泌,從而促進產蛋,蛋雞每天需16h的光照,但是冬季晝短夜長,自然光照短于12h,不能滿足蛋雞對光照的需要,因此,需人工補光。一般1m2雞舍地面有2.7~3.0W白熾燈光源就能保證光照強度,燈離地1.8~2.0m,燈與燈之間3m左右,燈與燈之間的距離要相等,一般適宜的光照強度為5~10Lx,舍內各處光照均勻,保持燈泡清潔,否則影響光照強度。另外,凌晨是一天當中氣溫最低的時候,此時的低溫對處于睡眠狀態的雞所造成的冷刺激最嚴重,因此早晨4時開燈喂料,使雞在溫度低的時候開始采食和運動,增加機體產熱量,以提高其抵御寒冷的能力,緩解冷刺激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一般情況下,晚上8時即可關燈。補充光照時間一旦確定,就要準時開、關燈,持之以恒,切不可時斷時續,忽早忽晚。
三、通風換氣
養雞場多采用高密度飼養,冬季許多養殖戶為了給雞舍保溫,都將雞舍門窗緊閉,有的養雞戶甚至整個冬天也不打開1次,致使雞舍內有害氣體氨、硫化氫、二氧化碳增多。氨和硫化氫濃度過高時,會刺激呼吸道黏膜,誘發雞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導致產蛋量下降,進而降低經濟效益。因此,要定期進行通風換氣,以排出舍內的有害氣體,保持空氣清新,一般可利用中午比較暖和時打開門窗進行換氣,并注意不要讓冷空氣直接吹向雞體,更要防止賊風。另外,為有效清除或降低舍內氨氣等有害氣體濃度,可撒過磷酸鈣,每周0.05kg/m2或30mL/m3,進行過氧乙酸噴霧,每周1次。舍內的糞便、污物要每天清掃,也可降低氨和硫化氫濃度。
四、控制雞舍濕度
舍內的相對濕度以50%~70%為宜,最高不得超過75%。要經常檢修飲水系統,避免水管、飲水器或水槽漏水淋濕雞體、飼料,造成舍內濕度和雞體散熱加大。要保證排水暢通,及時排除舍內污水。
五、注意飲水
蛋雞的飲水量與氣溫高低有直接關系,水溫過低會明顯降低雞的耗水量。這是因為雞飲低溫水后會增加體熱的損失,加重冷應激,同時對消化道黏膜造成不良的刺激,甚至引起痙攣,而影響消化和吸收。因此冬季飲溫水為好,最好飲大蒜水,能健胃,促進食欲,助消化,而且能提高雞的抗病能力,對雞瘟、雞白痢等都有預防作用。水量偏少也會影響產蛋量。一般來說,喂干料時雞的飲水量約為采食量的2倍,若連續36h不給飲水,母雞產蛋量下降直至停產,因而要保證產蛋雞的飲水。
六、改善營養水平
冬季氣溫低,體熱容易散失,需要更多的營養維持正常體溫,產蛋也需要大量營養物質,為保持高產穩產,必須改善營養以滿足雞體抵抗寒冷和產蛋的需要。首先,增加日糧的能量水平,提高玉米、稻谷等能量飼料的比例,亦可添加適量油脂,適當減少麩皮、米糠等粗纖維飼料,并依產蛋情況適當增加日糧。其次,增加維生素和礦物質,全面滿足蛋雞對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的需要,可提高蛋雞產蛋量。另外,每隔幾天喂點碎辣椒,以刺激食欲,增加雞的抗寒力,同時夜間補喂1次粒料。:
七、疾病防疫
冬季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有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鼻炎和慢性呼吸道病等。對于這些疾病,除了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外,還要按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并按程序有條不紊的免疫,使產蛋雞獲得較強的抵抗力,以防止疾病在雞群內擴散,從而在產蛋相對較少的冬季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八、減少應激
各種應激反應都會造成雞產蛋量下降或停產。因此,要保持雞舍內外及周圍環境安靜,禁止高聲播放音響、鳴笛等,以防雞受驚嚇而影響產蛋。飼養人員要穿著固定的工作服,嚴禁穿著紅色衣服進入雞舍,工作時動作要輕緩,嚴禁外界人員和車輛進入雞舍。要堵塞雞舍及雞場內外的鼠洞,定期在雞舍及雞場內外投放鼠藥以消滅老鼠;要防止犬、貓、鼠等進入雞舍驚嚇雞群。如有應激因素存在時,可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對由于應激反應造成的產蛋量下降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參考文獻
[1]付健康,王玉紅,崔春生,等.談談冬季的飼養管理[J].河南畜牧獸醫,2007,28(2):40.
[2]張桂新,張明江.產蛋雞冬季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吉林畜牧獸醫,2006(3):36-37.
養殖池塘的水深以2.5~3m為宜,養殖池塘的面積以3335~10005m2為宜。黑壤土是最適宜養殖鱘龍魚的池塘土質,其具有較為適中的通氣性和黏度,有利于分解有機物、保水。為了便于調控池塘水質,塘底少淤泥,盡量保持平坦。池塘水質要無污染、清新感覺,且與水源充足的地方較近,這樣才能夠確保養殖過程中進水需要。進排水設施務必完善,配備餌料臺、增氧機及水泵,還應該準備與養殖必需的其他工具、設備、設施等。
2強化日常管理
2.1池塘的消毒和修整
飼養前,務必要清整干凈池塘,還要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等藥物來清塘。
2.2魚池注水和施基肥
魚池注水應該在清塘工作完成之后,注水時為了避免野雜魚隨水混進池中,應該將密網設置在進水口來進行過濾。魚種下塘前3~4d后,可施入400~500kg/667m2畜禽糞,或者200~250kg/667m2糞尿,還可施入5~7.5kg/667m2的磷肥和氮肥,對水溶解后,全池遍灑。
2.3幼魚放養
應該基于鱘龍魚種的不同規格來對放養密度予以確定?;祓B時,應選擇如鳙魚、鰱魚之類的濾食性魚類,切忌不可混養會與鱘魚爭餌的種類。
2.4生產記錄
要實現鱘龍魚規范化養殖,還需要完善生產記錄。包括購買單位、放種入庫數、引進魚苗來源、數量及日期,防洪、水溫、水質記錄、培育日期、放養規格及日期、餌料糞肥投入量、消毒劑用量及名稱、魚種培育苗數、起水規格等。每日要堅持觀察鱘龍魚的活動狀況、攝食狀況及水色,務必要堅持巡塘。為了確保餌料生物豐富、溶氧充足、水質清新,可以綜合性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開啟增氧機、潑灑施肥、注水等。要定期對池塘進行殺菌消毒和殺蟲,為了避免出現魚病,讓魚苗抗病能力得以提高,還可以定期將VC等添加到飼料中。
3飼養管理
3.1飼料投喂
應該采用定時、定量、定質的原則來進行餌料投喂。投喂時間不可隨意改變,必須要定時投喂,投喂頻率控制在2~4次/d;投餌量應該控制在2.5%~4%鱘龍魚體質量,每次投餌量宜讓鱘龍魚在30min內吃完;合理配比、營養要全面、顆粒大小應適口,還可以添加一些提高抗病力、促進生長的營養劑。人工配合飼料的成分含量為:顆粒粒徑控制在2.0~3.0mm,水分12.28%、粗纖維8.48%、粗蛋白37.82%、無氮浸出物20.55%、灰分14.91%、粗脂肪5.96%。
3.2水質管理
為了保證水質清新,應該做到2~3次/d的水交換。池塘清洗應該隔天進行1次,并對水質理化因子定期測定,持續對養殖池充氧,一旦發現問題,那么應該在第一時間內及時處理。池塘的水質要定期進行監測,務必要符合鱘龍魚的養殖標準。
3.3水溫管理
鱘龍魚生長速度的快慢會直接受到水溫的關鍵。因此,要每日都對水溫的變化予以檢測,在夏天,為了防止出現陽光直射養殖池的情況,應該在養殖池架設遮陰設施,以確保養殖池水溫控制在25℃以下。在冬天,特別是當水溫降到12℃以下時,有條件的鱘龍魚養殖者可將鱘龍魚從室外池塘移入到室內水池越冬,若是北方地區,可選擇667~3335m2的長形土池,將簡易塑料大棚搭建在長形土池之上,讓鱘龍魚在大棚內越冬,可使水體溫度保持在2~3℃以上。
3.4疾病防治
1.1雌、雄親魚選擇
選擇適宜的親魚至關重要,一般應選擇重量在0.5公斤以上的雌、雄鯰魚。挑選腹部大,生殖孔紅腫且輕輕按壓腹部時有卵粒排出的雌鯰魚,挑選腹部能擠出的雄鯰魚,雌雄比例應為1∶1~1.5∶1區間。
1.2卵巢制備及人工孵化
好的卵巢,可以有效提高鯰魚的著卵利用率。底巢一般為人工焊成的長方形的框架,中間著卵位置放上棕櫚皮并縫在篩絹上即可。將親魚產出的魚卵及時放入水泥制作的平坦干凈的孵化池內,并將水溫控制在20℃左右,使其自然發育。3~4天后鯰魚苗會吸附在魚巢上,再過2~3天將魚巢取出進行下塘。
2池塘養殖技術
2.1鯰苗開花
通常鯰魚在出膜3~4天后就可以吞食大型輪蟲和小型枝角類生物等,這個時候應培養枝角類生物以供鯰苗食用。培育枝角類生物可采用施用有機肥的方法,采用分次分批進行投放,當后期餌料不足時,可以用50毫米的篩目撈取其他池塘內的枝角類或是將新鮮的動物性餌料進行切碎投喂。在保持餌料充足的條件下,10~15天便可培育成夏花。
2.2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可采用兩種方法進行。一是生態養殖培育鯰魚種,可在鯰魚放養前20天放養鯽魚,前10天放養花白鰱等,同時在池內培養浮游動物、底棲生物、水生昆蟲及小型雜蟲,這樣可以有效地為鯰魚提供營養豐富的餌料;二是運用顆粒飼料培育鯰魚種,為了更好提高鯰魚成活率,可以投放天然動物性餌料和陸生動物性餌料,人工顆粒飼料應該以高蛋白質飼料為主。為了防止由于餌料不足或者飼料顆粒較大導致鯰魚苗生長大小不一的問題,可以在夏花放養前,在主養鯰魚塘中投放適量適口的動物性餌料,例如切碎的雞肝、雞腸等,可提高鯰魚苗成活率。
2.3成魚養殖
一是夏花當年養成商品魚,應當在鯰魚夏花放養的成魚池塘中,要注意套養密度及水源條件,池塘雜魚量不應太多;二是由于鯰魚游動緩遲只能吃到小型野雜魚及有病的養殖魚類,放養少量鯰魚春片可提高鯰魚重量;三是成魚顆粒餌料蛋白質含量應該為35%左右,這樣有利于鯰魚更好地吸收營養。
2.4提高鯰魚存活率的技術措施
2.4.1適時下塘
由于剛出膜的鯰魚苗在靜水和微流水的環境中不發育,因此鯰魚苗大多數均勻吸附在魚巢或網箱壁上,鯰魚苗體呈現為乳白色,隨著鯰魚苗體表的色素不斷沉積,使得其體表逐漸變成灰色,3~4天后體表呈現為灰黑色。此時,卵黃囊基本消失,為保證存活率應當及時下塘。還應注意同塘不能放養兩批不同規格鯰魚。鯰魚苗出膜后的3~4天便可以進食大型輪蟲及小型枝角類,因此浮游動物的數量直接影響了鯰魚苗的存活率,為提高鯰魚成活率應選在最佳時期,也就是水溫穩定在20℃,在鯰魚苗下塘前8天施加發酵的有機肥500公斤/畝并注入井水。
2.4.2適宜的池塘面積
鯰魚發塘池一般是0.5~1.0畝,魚種培育池塘1~2畝,套養鯰魚夏花或搭配池塘可大一些。
2.4.3鯰魚苗下塘規格整齊一致
首先鯰魚苗規格應當相同,必須放養同一批孵化的鯰魚苗,夏花放養時必須篩選同一規格的鯰魚苗,堅決杜絕放養兩批不同規格鯰魚現象。在放養鯰魚種時一定要放養規格一致且整齊的魚種,避免大吃小現象發生,保證成活率。
2.4.4補充動物性飼料
鯰魚在4厘米前不應喂養或很少喂養人工飼料,應多以肉食性餌料為主,發塘前期,浮游動物數量較多,食物攝取量較小,鯰魚苗規格比較齊;后期因為鯰魚苗口徑的不斷增大,食量也隨之增加,此時極易出現食物的供給不足及不適口現象,使得鯰魚苗大小不齊,應在其他池塘撈取天然食物或投放動物性飼料,提高鯰魚苗規格的同一度和存活率。
2.4.5餌料的適口性及營養性決定鯰魚苗的成活率
由于肉食性魚類具有相互殘殺的特點,故鯰魚苗種的存活率明顯低于其他魚類,因此餌料應當隨著鯰魚口徑的增大而增大,同時還應保證餌料的充足和營養。實踐證明,餌料的不適口及營養不全會導致鯰魚出現規格不齊的現象,最后發生互相殘殺現象。所以,在養殖過程中應盡可能保持鯰魚規格一致,以保證鯰魚的成活率。
3結語
一、基礎設施建設準備工作
(一)養殖地點的選擇。黃河口大閘蟹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所以養殖地點應具備淡水供應充足、注水和排水通暢、水質良好、水草豐富、位置僻靜、交通運輸方便、基礎設施配套健全等特點。
(二)養殖池塘的建設。養殖池塘面積一般10畝—30畝,其中,環溝面積占40%—50%,環溝坡度1:5,平均水深1-2米,池埂堅實不漏水。池底平整少淤泥且有一定的坡度,使池底向出水口一側傾斜,池塘土質以粘土或粘壤土為好。
(三)養殖水源的選擇。要選擇水質良好,沒有工、農業和生活污水污染。同時注意養殖用水的排放,防止養殖污染。
二、苗種投放前期工作
(一)安裝完善防逃逸設施。防逃設施一般用加厚簿膜或鈣塑板等材料。防逃設施一般高約75厘米,在地下25厘米處將防逃設施固定,其余則高出地面,并每隔45-55厘米用樁體支撐,拐角處成弧狀結構;防逃設施里面留1.5米左右的空地或堤埂,并用網片將池塘圍攏,高度大約在1米左右,便于檢查和防止黃河口大閘蟹逃逸。
(二)對養殖池塘進行消毒處理。選好養殖地點后,要對池塘進行清淤整理,采取太陽暴曬的方式殺菌。同時在蟹苗投放前,用85公斤/畝的生石灰溶化后注入池塘進行消毒,去除病體和殘留的兇猛魚類,并改善池塘環境,提高水質的酸堿度,增加鈣含量,這些方法都有利于黃河口大閘蟹的生長和品質的提高。
(三)改善養殖池塘環境。池塘中種植一定量的水草,既可提供黃河口大閘蟹棲息、避敵的場所,又可作為部分青飼料來源,還可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這樣做的有點在于提高黃河口大閘蟹的成活率,同時促進其生長。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勻,種類搭配要科學合理,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栽植要保持相應的比例,以適應黃河口大閘蟹生長棲息的要求。放養一定規模的螺螄,在凈化水體中浮游生物和有機質的同時,還可以給黃河口大閘蟹提供鮮活餌料。
(四)采取隔離方式進行蟹苗暫養。在進行蟹苗投放前期,要選擇一處約占池塘總面積1/4左右的水域進行隔離,并將蟹苗放到隔離區內進行一段時間的養殖,大約放養到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池塘內存在相對豐富的水草和一定規模的螺螄的時候,將蟹苗投放的池塘中進行大規模養殖。
三、蟹苗的選擇和投放
黃河口大閘蟹蟹苗選擇的好與差,直接關系到養殖的成敗。由于黃河入海口特殊的氣候、土壤條件,以及運輸等因素的影響,黃河入??诘貐^培育的種質純正黃河口大閘蟹蟹苗其成活率、抗病性及生長速度都明顯好于外購的蟹苗。因此,宜選擇本地養殖戶自已培育或黃河入??诘貐^培育的黃河口大閘蟹蟹苗。進行投放蟹苗的時間一般在11月份和3月份,放苗時池塘與育苗池鹽差≤5‰,溫差≤2℃,要防止冰凍嚴寒和溫度、鹽度變化太大。在蟹苗規格每公斤120-200只的情況下,每畝池塘放養蟹苗約為400只到700只左右,要選擇規格一致,無斷肢,無性早熟。
四、餌料喂養注意事項
黃河口大閘蟹的餌料主要有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兩大類別。在黃河三角洲地區主要是以人工和天然餌料兩種配合進行喂養。池塘中放養的螺螄、水草等天然餌料,可解決黃河口大閘蟹部分飼料來源。黃河口大閘蟹的餌料投喂還因生長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齡蟹苗至成蟹養殖階段,投喂的餌料以蟹類人工配合飼料為主。河蟹生長中期應以投喂植物性餌料為主,搭配動物性餌料,后期應多投喂動物性餌料,做到“兩頭精,中間青”。黃河口大閘蟹喂養餌料主要是螺螄、小雜魚等,同時搭配一定數量的植物性飼料。黃河口大閘蟹的餌料系數一般在5以上,究竟投餌多少,應視季節、水溫、蟹的不同生長階段來定。總的分配原則是:上半年投餌占總量的30%-35%;7-11月份占總量的65%-70%。蟹苗至成蟹的日投喂量為在池蟹總重的8%-10%。成蟹喂養按蟹體重5%左右投喂,動物下腳料按占顆粒飼料的10%左右投喂。另外還要視黃河三角洲地區天氣、水溫、水質等狀況,以及河蟹吃食情況,靈活掌握,及時合理的進行調整。黃河口大閘蟹要每日喂養2次,一般為上午7、8時左右,下午6、7時左右,第一次投喂的飼料約占總量的30%左右,第二次投喂的飼料約占總量的70%左右。同時加強觀測,根據飼料剩余的情況決定投放的品種和數量,以無剩余為標準,不宜過量投喂。
五、養殖水體操作規程
池塘水質的保持和穩定對黃河口大閘蟹的品質、生長速度非常重要。從蟹苗投放到成蟹出塘,水質一定要保持清新,溶氧量豐富,水體肥沃,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厘米左右,苗期以肥為宜,成蟹期以瘦為宜。池塘水體的高度在養殖前期一般應在0.6米左右,養殖中期應逐漸增加水深,一周左右注入一次新水,當溫度升高時,水深一般保持在1.3米左右,并每天都要注水10-20厘米左右增加水深。同時加強水草的種植管理,覆蓋池塘的面積約為40%左右,有效降低水體的溫度,優化黃河口大閘蟹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根據黃河口地區的水質特點,春、秋兩季一般為7-10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3,夏季一般每3-5天換水一次,換水量不超過1/2。加強池塘溫度的測量,池水溫不能波動太大,避免因為溫度變化或溶氧不足造成大量死亡。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對養殖區的抽樣化驗,及時掌握養殖區中水環境的各項理化指標,合理調控,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當遇到池塘水質變壞的時候,應采取使用生石灰或施用生物制劑等措施,調節水質,改善水體,降低有毒物質含量,防止病害的發生。
六、日常管理要點
日常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經常巡塘,做到一天至少1-2次,做到“五查、有五定”。一是查有無剩余餌料,定當天投餌品種和數量;二是查水質水體是否正常,定換水時間和換水量;看水體是否缺氧,是否能見度降低等,若黃河口大閘蟹受驚后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來;傍晚或清晨黃河口大閘蟹大量集在池邊岸上,說明水中缺氧,必須立即換水或增氧。三是查防逃設施是否正常,定維修加固措施;四是查有敵害,定防范辦法;五是查有無病蟹和死蟹,定防治挽救措施;還要看黃河口大閘蟹的活動狀態是否正常。
七、防治病害措施
黃河口大閘蟹的病害防治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并重的原則。大力應用生態養殖技術,通過池塘清淤消毒、選育優質蟹苗、改善水質、健康餌料、生物制劑調控等措施,改善黃河口大閘蟹的生長發育環境,提升大閘蟹的抗病能力。如發生病害時,要詳細分析,分清病害類別,針對腐殼病、黑鰓病、爛肢病、水腫病等不同病理,采用國家允許的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漁藥進行處理。
1.1形態特征
絲尾鳠隸屬鯰形目鲿科鳠屬,本屬在云南有3種,分別是絲尾鳠堯斑鳠堯越鳠。絲尾鳠體色美觀,背部為青色,體側泛淡藍色,腹部為白色。體短或中等延長,后部偏扁。腹部圓,頭中等大,吻鈍,口端位或次下位,橫裂,眼側上位,腹視不可見,接近圓形,位于頭的前半部,偶見無眼個體,前后鼻孔遠離。絨毛狀齒帶生于上頜和下頜,顎骨齒帶連續不中斷,須4對,背鰭具1根硬刺和分執鰭條7根,背鰭外緣凸出,鰭條末端不達脂鰭起點。胸鰭具1根硬刺和分枝鰭條6~10根,胸鰭水平伸展,略呈三角形,硬刺外緣光滑,后緣具強鋸齒。腹鰭條6根,腹鰭后伸達生殖孔。臀鰭條9~16根,臀鰭外緣凸出,鰭條后伸不及尾鰭基。尾鰭分叉或稍凹至圓形,脂鰭基等于或長于臀鰭基,后緣游離。尾鰭上葉延長呈絲狀,鰾1室。上頜須甚長,可達臀鰭條末端,長胡子魚由此得名[1]。絲尾鳠外形見圖1。
1.2生活習性
絲尾鳠屬溫水性魚類,生活溫度為15~37 度,最適溫度26~32 度,低于15 度明顯不適,14 度時魚體失去平衡。最適生活pH值范圍為6.5~8.5,對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絲尾鳠屬底層魚類,白天集群生活,晚間才分散覓食,較易起捕。野生條件下,屬于以動物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幼魚捕食浮游生物,成魚以小魚堯水生昆蟲堯水蚯蚓等為食。人工養殖以鮮魚塊和顆粒飼料為主。人工養殖條件下,適應能力較強,飼料來源廣泛,病害少,起捕方便,養殖效度高,池塘主養產量可達15 t/hm2以上。
1.3繁殖習性
絲尾鳠雄魚性成熟在3~4齡,雌魚性成熟在2~3齡,池塘養殖環境下,成熟親魚不會自然產卵,需人工催產。產卵季節在5要7月,產卵水溫為25~30 度。1年產卵1次,懷卵量因魚齡及個體差異不等,一般為2萬~5萬粒。
2、絲尾鳠人工養殖技術
2.1養魚池的建造
仔魚池堯魚苗池堯魚種池以石砌或混凝土筑成,成魚池和親魚池土質堯石砌或混凝土筑成均可。魚池大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一般剛孵化出的絲尾鳠苗種在孵化槽中培育,孵化槽長3 m,寬60 cm,水深20 cm淵圖2冤。魚苗培育池面積為100 m2,水深70~80 cm,魚種培育池250 m2,水深100~120 cm,魚池的高度應高出水面20~30 cm。魚池的形狀以長方形池為主,長寬比為4頤1。魚池必須保證水流暢通堯排污方便堯土地利用率高堯造價合理等。同時由于絲尾鳠苗種喜夜間活動,故仔魚池和育苗池應建遮蔭棚或者加蓋遮陰網。每個魚池都要設置進水口堯排水口與排污口曰根據魚池面積堯水流速等確定各水口大小,并在進水口與排水口設置攔魚柵。
2.2人工繁殖
2.2.1親魚培育。培育健壯和繁殖力強的親魚,有利于產卵堯受精和孵化。應選擇體質健壯無病,年齡2~3齡的個體,雌雄比1頤1。對準備用作次年產卵的親魚,經選擇后開始進行周年培育。2月水溫升至20 度左右后開始投喂冰鮮羅非魚魚塊,按魚體重的2%投喂,并套養適口的鯉魚堯鯽魚等,混養花鰱堯白鰱等調控水質,適當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12月水溫下降到20 度時停食。親魚培育應在開闊的魚池進行,面積一般為250~400 m2,并保證水流暢通,溶氧豐富,水深100~120 cm。適時開增氧機,保證親魚培育池溶氧充足。
2.2.2人工授精及孵化。進入5月后,親魚池應經常加注新水,保持親魚池水質清新,水體流動,以促進性腺發育。中旬水溫升至25 度以上時,可檢查絲尾鳠親魚的性成熟情況,雌魚應選擇腹部膨大堯后腹部生殖孔飽滿堯紅潤的個體作為親本,雄魚應選擇生殖孔紅潤但不過度充血的個體作為親本,雌雄配比為1頤1。人工催產時采用二次注射法,注射部位為胸鰭基部。催產劑量為雌魚第1次注射LRH-A23 滋g+DOM 2 mg/kg曰第2次注射LRH-A210 滋g+DOM 4 mg+HCG1 000 IU/kg曰雄魚減半。水溫26 度時,第2次注射的間隔時間為12 h,效應時間為10~11 h。采用剖雄魚取精巢采集,雌魚人工擠卵的方法進行人工授精,孵化槽流水孵化,授精后受精卵在棕片上進行遮光孵化,孵化時孵化槽水位保持在15 cm,提供100倍/d以上的水體交換量。絲尾鳠受精卵為沉性,扁圓形,黏性較強,水溫26 度時,人工授精后36 h開始出膜,全部出膜時間為48~50 h[2-3]。
2.2.3魚苗培育及飼喂管理。魚苗孵出后,3 d左右可開口。流水孵化槽培育密度為5 000~6 000尾/m2,開口飼料采用豐年蟲無節幼體,日投喂3次,其中晚上投喂日糧的50%。每次投喂時應停水,投喂量以1 h后魚苗腹部膨大,魚體變紅為準,并適時調整投喂量。培育到魚體全長2 cm時開始使用破碎料拌合黃顙魚飼料捏成團狀誘導其集群攝食。體長達到3 cm后轉入水泥池培育。水泥池的放養密度為350~500尾/m2,使用漂浮料投喂,日投喂3次,苗種用飼料的營養成分為粗蛋白37.0%~40.6%堯粗脂肪10%[4]。實際生產中使用天邦黃顙魚0號料投喂,日投喂3次。水泥池水體小,水質易變壞,育苗一般應加注微流水。剩料堯糞便對水質污染大,應及時清除,一般每天排污換水1次,排污換水量約為原池水的10%,以保持水質清新。育苗期不間斷充氣增氧,保持水中溶氧充足。
2.3成魚養殖
成魚養殖池塘面積400 m2左右,水深100~120 cm,池底以沙質土為好。魚體長達5 cm后,絲尾鳠魚苗可轉入魚苗培育池或者直接下塘培育,此階段投喂天邦黃顙魚1號料,5~10 cm苗種放養密度為80~120尾/m2,池塘培育的1齡魚種放養密度為5~8尾/m2,并混養體鰱堯鳙魚30~40尾,當年魚種可生長到150 g/尾。每天投喂2次,上午堯下午各投喂1次,夜間投喂量占日投餌量的65%以上,配合飼料日投喂量按魚體重2%~4%投喂,并視天氣及魚的攝食情況而適當增減,飼料的投喂要遵守定質堯定量堯定時和定位的野四定冶原則。1冬齡后,絲尾鳠喜食沉性料,可改喂沉性料和新鮮魚塊[5-6]。絲尾鳠屬熱水性魚類,15 度時表現不適,14 度時魚體失去平衡,并逐漸死亡。因此,進入冬季放養密度要根據越冬池自然條件及魚種大小確定,條件較好的越冬池,6~10 cm的魚種放養密度為7~14尾/m2,50~100 g的魚種放養密度為10~14尾/m2。越冬期間適當加注新水和排污換水,保持水質良好。每隔10~15 d潑溴氯海因1次,視天氣堯水溫情況適量投飼,盡量避免剩料造成池水污染。越冬期保持水溫不低于16 度。適時開增氧機,保證越冬池溶氧充足。經常施用光合細菌堯硝化細菌堯反硝化細菌等有度微生態制劑改善池塘微生物結構,保持水質嫩活肥爽。
2.4魚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