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40: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 年4 月至2013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6 例三叉神經痛患者,其中50 例為典型性三叉神經痛患者,26 例為非三叉神經痛患者。根據有無明顯血管壓迫分成兩組,其中治療組38 例男性18 例,女性20 例; 年齡32 ~ 78 歲,平均55.73.7 歲,病程3個月至20 年,平均7.8 年; 對照組38 例男性17 例,女性21 例; 年31 ~ 76 歲,平均56.24.3 歲,病程4 個月至19 年,平均7.5 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上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38 例血管神經壓迫者采用微血管減壓術( MVD) 治療,局部麻醉或全麻,取仰臥側頭位或側臥位( 患側在上) ,多采用仰臥側頭位。耳后小切口入路。皮膚切口多用耳后橫切口。硬腦膜切開,多用上字形。探查小腦橋腦角。該操作是手術重要的一環,用顯微腦壓板,在冷光源照明下,最好在顯微鏡或內窺鏡輔助下進行。特別應注意在切開硬腦膜后,緩慢吸出橋池腦脊液,待小腦組織塌陷后,再進一步向深部探查。此步定要耐心緩慢進行。并觀察置留尿管是否已放開、通暢,或讓病人術前排尿,術中不插尿管,不用脫水藥。在向深部探查時,先要識別各種復雜的巖靜脈。巖靜脈多半為1 支入巖上竇,也有2 ~ 3支匯集成主干入竇,也可見多支匯集成千入竇者。如巖靜脈影響手術進行,可用雙極電凝后剪斷。如巖靜脈不是回流小腦半球而是回流腦干者,千萬不要電凝,而應保護保留,若是責任血管,應小心分離減壓。對巖靜脈分離出血或撕裂出血者,盡量找到出血點進行電凝,或用明膠海綿壓迫止血。對照組38 例無明顯血管壓迫者采用三叉神經部分感覺根切斷術( PSR) 治療。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數理統計軟件SPSS19.0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分析,并進行卡方檢驗,P 0.05 顯著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復發率情況比較: 通過臨床治療和觀察分析,觀察組行MVD 者3 例( 7.89%) 三叉神經痛復發,行PSR 者10 例( 26.31%) 復發,兩組顯著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
心、嘔吐,顱內出血的可能性加大。可采用去枕平臥和靜脈補液糾正術后低顱壓。術后過早地抬高床頭和下地活動可加重低顱壓癥狀。
就其研究范圍來說,神經外科主要研究對象是中樞神經系統,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解剖復雜,加上人類大腦的機能的認識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且病人的臨床癥狀、體征千差萬別,同種、同部位的疾病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不同的臨床表現也可能是同一種或同一部位的疾病,這給神經外科疾病、特別是顱內神經外科疾病的診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例如:對于昏迷的病人,可能是顱內疾病所致(如腫瘤、出血),也可能是顱外疾病所致(如水電解質紊亂、心血管疾病),其研究范圍可能屬于外科范圍,也可能是屬于內科疾病,因此,對于神經外科醫生來說,面對有神經系統癥狀的病人,首要的問題是確定,是否屬于本學科的研究范圍。然后才考慮治療方案。
就其治療方法上看,神經外科的手術治療涉及大腦及其病灶,面對著人類目前還不十分清楚的、復雜結構的、而且又是生命中樞所在的大腦,神經外科醫生在手術前必須決定,在什么部位、以何種方式進行手術,既達到治療目的,又對大腦正常組織損傷最小的理想術式;在手術時,必須十分熟悉大腦的局部解剖,以嫻熟的操作技巧,進行手術操作,才能做到既損傷小,又能達到手術治療的目的,在手術后,采取何種有效的方法,促進病人的恢復,這一切,都對神經外科醫生的理論水平及操作技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對于顱腦損傷的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這就要求神經外科醫生臨危不亂,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快速、準確的分析判斷,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搶救及治療措施。因此,隨時準備處理突發事件,也是神經外科的特點之一,而具備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也是神經外科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㈡、實習方法
由于神經外科屬于專科性強的科室,實習同學進入科室后,面對各種神經外科的疾病,常常感到疾病復雜,手術操作難度大,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實習的收獲卻與所用的時間不能成正比。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呢?怎樣才能搞好神經外科的實習呢?這就需要同學們在實習前及實習中掌握有關神經外科的實習方法。
首先,熟悉掌握有關的理論基礎知識是本學科實習成功的關鍵。因此,在進入神經外科實習前,就應該復習中樞神經系統的解剖,入科后還應根據具體疾病的臨床表現對照復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實現對疾病的正確認識。
其次,要選擇好自己實習的立足點,明確實習的重點。由于神經外科的專業性相對較強,要想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專科的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員和專科醫生熱衷于研究的疾病并不一定是同學需要掌握的重點疾病,同學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自己需要掌握重點內容,然后制訂適合于自己的實習計劃,而不應好高鶩遠,片面追求專業性太強的有關知識和內容。
第三,臨床實習的目的是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于臨床,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對神經外科疾病,特別是神經外科急癥疾病(如頭皮外傷、各型顱腦損傷、腦疝等)的診斷、治療方法以及臨床工作程序等方面,這樣才能及時正確地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判斷,從而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形成原因;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7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276-02
研究下肢深層靜脈發病危險因素并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護理對策,對神經外科手術患者發生下肢深層靜脈血栓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本研究通過對我院近2年所接收治療的神經外科手術患者658例,其中包括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62例,分析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并提出相應護理對策。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本研究所有對象均來自本醫院從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所接收治療的神經外科并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658例。其中包括男性429例、女性229例,年齡在23歲至85歲之間,平均為(56.4±0.58)歲。神經外科疾病種類包括硬膜外血腫者104例、硬膜下血腫者98例、大面積腦死亡者68例、腦挫裂傷者39例、顱內血腫者54例、高血壓腦出血者78例、腦膜瘤者49例、聽神經瘤者35例、動脈瘤者42例、腦出血者91例。患者中合并術前高血壓者61例、糖尿病者28例、冠心病者65例、術后意識障礙者239例、術后無意識障礙者419例、術后有手術后偏癱者276例、術后有382例患者無手術偏癱、其中有148例患者體重指數偏高、510例患者體重指數正常。658例患者中有219例患者實行血腫清除手術、有355例患者實行開顱血腫清除去大骨瓣減壓術、70例患者行開顱血腫清除去小骨窗減壓術、14例患者行顯微鏡下經鎖孔行腫瘤切除術。
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方法:所有658例患者中,有62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診斷標準從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測指標、影像學診斷三方面進行診斷。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按手術患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與否分為兩組,即血栓組和無血栓組。然后從患者性別、年齡、合并疾病、體重指數、意識、肢體偏癱等方面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分析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并根據形成原因總結出有效的護理措施。
1.3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18.0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對所有患者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處理。兩組樣本比較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影響因素比較
本研究對發生靜脈血栓組與未發生靜脈血栓組比較,有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性別、留置導管時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年齡,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意識正常與否、患者體重正常與否、患者發生偏癱與否、面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神經外科疾病多為危重疾病,患者大部分需要手術治療,但是由于患者可能傷及神經,導致需要長期臥床治療甚至癱瘓等,長期不進行下肢活動極易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2]。因而,下肢深靜脈血栓是神經外科手術患者的常見術后并發癥之一。由于下肢深靜脈血栓會阻礙靜脈血回流,如果不進行及時救治會造成患者機體殘疾,嚴重者會引起肺阻塞,從而造成患者死亡[3]。因而,了解清楚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以及相關危險因素,提出相關護理對策,對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極其必要。
護理對策:根據本研究結果總結出神經外科手術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根據上述原因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相關護理對策,①預防護理,時刻觀測患者各項基本生命體征是否正常,變化是否正常,有無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喘息、血樣飽和度下降的狀況,若有,需及時想以主治醫師報告,使得醫師能夠及時的做好搶救工作;同時要嚴密觀察患者皮膚的顏色是否發生變化、是否有腫脹情況發生,體溫有無上升等[4];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休息,比如抬高患者的下肢,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輕患者水腫情況;對于伴有意識障礙或者癱瘓的患者,需要定期的給予翻身,使患者能夠進行被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5]。②抗凝護理;醫護人員時常觀測患者血常規,及時的測定患者血小板、血細胞、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凝血時間的變化,根據變化調理用藥;定期觀測患者的瞳孔變化,判斷患者是否有意識障礙發生、觀察患者是否有呼吸異常,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嘔吐現象;嚴密觀測患者皮膚黏膜、牙齦等,若有出血現象,及時采取處理。③飲食護理:盡量給予患者低脂、低鹽的食物,避免患者食用辛辣食物,每日囑咐患者飲用足夠量的水以稀釋患者血液粘稠度,再者要給予患者食用高纖維的食物以防止患者發生便秘造成腹內壓增高使得靜脈回流受阻[6]。
綜上所述,神經外科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較多,主要是各因素導致的患者血液粘稠度上升,是的血栓的形成幾率增加。本研究通過從預防護理、血栓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四個方面做出相關護理措施。下肢深靜脈血栓嚴重者會導致患者死亡,因而做好其預防工作對于提高患者治愈率,促進神經外科患者手術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謝娜.神經外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8):1176-1177.
[2]王開宇,陳明武,黃繩越.神經外科術后深靜脈血栓栓塞癥70例臨床分析[J]. 北京醫學,2013,10(7):65-67.
[3]王曙辰,李 輝,夏世斌等.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術在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應用的臨床效應(附300例病例報告)[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14):2730-2732.
[4]于書卿,季楠,錢珂.間歇充氣加壓泵在預防神經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北京醫學,2012,32(10):779-781.
相比之下,對創傷性疾病和腦血管病的預防,大眾則可以做很多以防患于未然。目前,交通事故是顱腦創傷的首要原因,遵守交通法規,安全出行可以大大減少創傷性疾病的發生。一旦發生顱腦創傷,病人病情變化可能非常快,需要迅速將病人送到醫院進行觀察、救治。
腦血管病。腦血管病致死率、致殘率高,常給病人及病人的家庭在經濟、精神上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病人多有長期慢性基礎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多有危險因素和誘發因素,如吸煙、大量飲酒、肥胖、情緒激動、排便費力等,急性發作為出血性或缺血性腦卒中。積極去除危險因素、控制基礎疾病可以有效減少腦血管病的發生。因此,預防腦卒中是上策。國家衛計委積極推廣的腦卒中篩查項目中還包括無創性超聲檢查是否存在頸動脈狹窄、斑塊。神經外科的支架植入術、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是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干預手段。對于已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病人,在發病早期6小時內,可能有機會進行血管內取栓或溶栓治療;超出時間窗的病人,需要對腦組織缺血程度以及腦血管情況進行評估,部分病人適合接受血管內支架植入或者血管間“架橋”手術。出血性腦卒中,常見的有高血壓腦出血,多發生在基底節區、小腦或腦干,造成病人偏癱、失語,甚至昏迷。治療上,依據病情可能采用開顱清除血腫、留置引流管注射藥物溶解血塊等方式。另一類常見的顱內出血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由于顱內大血管管壁薄弱處在血流沖擊下形成動脈瘤,如車胎上鼓起一個包,動脈瘤破裂造成出血到蛛網膜下腔,或者同時形成腦內血腫;治療上,依據病情可以采用血管冉槿胨ㄈ或者開顱夾閉動脈瘤,病情危重者可能根本沒有手術治療的機會。腦卒中,無論出血性或者缺血性,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及之后,都依然強調要盡可能地去除危險因素、控制基礎疾病。一旦病人病情相對平穩,建議早期開始規范的康復訓練,盡可能促進病人功能恢復。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性疾病,還有由于發育異常造成的腦或脊髓血管畸形,如動靜脈畸形:血液本應該由動脈供血給腦或脊髓組織之后再匯集到靜脈血管,但是此類病人卻是動脈血直接流入靜脈血管,病人多因出血或癲癇起病到醫院就診。治療方案依病人、血管畸形的具體情況而定,大體上可以有介入栓塞、開顱手術切除、放射治療三種方式治療,一些時候需要此三種治療方式中兩種或三種配合使用。還有一種相對比較少見的先天發育異常血管性疾病,叫煙霧病,因顱底血管發育不良,在血管造影中呈煙霧狀而得名。它可能以缺血或者出血起病,因病情不同。部分病人可以通過手術使病情得到改善。
神經系統功能性疾病。神經系統功能性疾病中,為大眾熟知的是癲癇,俗稱羊角風。對于繼發性癲癇、難治性癲癇、原發性癲癇,外科手術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近年來,帕金森病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它多在老年人中發病,表現為運動遲緩、走路不穩、肌肉強直、靜止性震顫等,可同時伴有情緒、睡眠障礙。當藥物治療難于控制病情,經過評估,部分病人可以接受外科深部腦刺激(DBS)手術,通過向病人體內植入電極、刺激腦干核團,可以有效緩解癥狀、控制疾病進展,很多病人可以實現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除此之外,對于藥物難于控制的,或者難以耐受藥物治療的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病人,神經外科微血管減壓術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
【關鍵詞】 麻醉用藥;神經外科;應激反應;抑制
隨著當前臨床麻醉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相應地也在神經外科手術的麻醉中要求可以獲得更高質量的麻醉用藥組合,而通過這樣的組合優化,不僅可有望促進手術治療效果的提升,更可有效抑制物致患者機體產生的某些不良應激反應[1]。我科室于近幾年將不同組合麻醉用藥應用于神經外科手術病例中,積累了一定臨床經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室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擇期行顱腦外科手術的150例患者作為本研究之對象,其中包括男98例,女52例;年齡(43.7±6.5)歲;體重(53.8±7.1)kg。麻醉分級(ASA)Ⅰ~Ⅱ級。所有患者均經術前檢查未發現有明顯顱內高壓的情況,同時均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嚴重疾病患者。將此150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各75例,成組后組間患者的以上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術前采用4 mg咪達唑侖與0.5 mg阿托品行肌肉注射。之后進行麻醉誘導,A組患者誘導用藥標準為:瑞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0 mg/kg+琥珀膽堿1.5 mg/kg;B組患者麻醉誘導用藥僅以芬太尼3μg/kg取代A組中的瑞芬太尼及其用量,其他給藥組分與用量均與A組保持一致。兩組患者在成功進行麻醉誘導后均再行氣管插管,此過程中,A組患者的持續泵注藥品仍為瑞芬太尼,給藥速率0.3μg/(kg·min);B組持續泵注藥物仍為芬太尼,給藥速率3μg/(kg·min)。兩組患者在密切關注麻醉深度的情況下可再另行靜脈泵注丙泊酚5~10μg/(kg·min)以進行調節,同時可行維庫溴銨追加3 mg/h。兩組患者均提前于手術結束1 h停用肌松藥。
1.3 觀察指標
主要考察所有患者在術中麻醉各個階段中的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插管即刻與拔管期發生嗆咳的情況以及蘇醒時間(包括睜眼時間與切題答問時間)等。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χ2檢驗,組內比較行t檢驗,以P
2 結果
2.1 階段性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A、B兩組患者在插管前、插管即刻與拔管期的平均動脈壓(MAP)與心率(HR)均表現有一定波動,但A組整體較B組明顯更輕微,見表1。
3 討論
在實施神經外科手術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均會在誘導插管與麻醉蘇醒期發生某些負性應激反應,因此盡量減輕甚至免除這些負性應激反應就成了圍術期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環節之一,其意義在于可有效降低患者因此而產生顱內高壓并減輕顱內灌注壓產生的波動,繼而對術后出血與血腫具有一定預防作用,最終提高手術治療效果[2]。就目前臨床針對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來看,通過不同組合的麻醉用藥是相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瑞芬太尼為一種新型的超短效阿片類藥物,同時也是具高選擇性的μ受體激動劑,具特殊的藥代動力學與強大的鎮靜效果,其典型的優點包括起效快、作用時間短以及術中易喚醒等,同時有研究顯示[3],在神經外科手術的麻醉過程中,僅應用1/10的芬太尼用量即可實現非常理想的鎮痛效果與恰到好處的麻醉深度,且在手術全程與麻醉蘇醒期更能為患者維持更穩定的血流動力學水平。同時本研究結果也顯示,A組患者較B組在血流動力學方面、降低嗆咳率以及維持最佳蘇醒時間等方面均表現得更優,提示瑞芬太尼具較好應激反應抑制效果,可作為神經外科手術的麻醉首選用藥。
參 考 文 獻
[1] Richardson SP, Egan TD. The safety of remifentanil by bolus injection.Expert Op in Drug Saf, 2005,4:643-651.
[關鍵詞] 腦動脈瘤;顯微手術
[中圖分類號]R739.4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c)-188-01
由于顱內動脈瘤的直接手術是神經外科高難度、高危險性的手術,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致殘率。近年來隨著顯微外科的發展,應用顯微手術治療腦動脈瘤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2]。我們采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顯微手術夾閉瘤頸治療腦動脈瘤21例,現就手術技巧及術中動脈瘤破裂的處理等方面加以討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系1997~2006年采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顱內動脈瘤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齡(48.3±22.6)歲。全部病例經腦血管造影確診為動脈瘤,其中,17例經CT或MRI檢查,4例行DSA或MRA檢查。動脈瘤部位:21例患者共有29個動脈瘤,其中前交通動脈瘤10個,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8個,大腦中動脈瘤7個,大腦前動脈瘤4個。平均直徑(7.33±6.45)mm,最大者達31 mm。術前病情按Hunt-Hess分級,Ⅰ級3例,Ⅱ級5例,Ⅲ級9例,Ⅳ級3例,Ⅴ級1例。
1.2手術方法
手術全部在氣管插管全麻,控制性低血壓下施行。除1例大腦前動脈A3段動脈瘤采用經縱裂入路外,其余均采用翼點入路。在顯微鏡直視下,首先開放相應的腦池,解剖出載瘤動脈,精準地解剖動脈瘤頸,準確辨認瘤周組織結構和判斷動脈瘤與載瘤動脈間真正的交界線。將瘤頸兩側解剖至可安放動脈瘤夾的程度,選擇適當的動脈瘤夾,穩妥地夾閉瘤蒂。
2結果
本組21例共29枚動脈瘤中28個行動脈瘤頸夾閉術,1例因瘤體巨大故在瘤頸夾閉后行瘤體切除術,治愈率為95.24%。術中動脈瘤破裂2例,無死亡病例。
3討論
由于顯微鏡能提供良好的立體視覺效果和清晰的照明,在5~16倍顯微鏡下術者能很清晰地辨別動脈瘤及其周圍血管、神經的細微結構,顱內動脈瘤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手術所致的致殘率、死亡率逐漸降低[3]。因而,顯微外科手術夾閉動脈瘤已成為目前顱內動脈瘤治療的主要手段[4,5]。
在臨床實踐中,要掌握顯微手術方法與技巧,我們體會到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手術采用動脈瘤所在側的翼點入路,使我們能得到一個短且直的視線,此種入路對于大部分前循環動脈瘤和部分后循環動脈瘤都可以得到較好的暴露。②充分磨除蝶骨嵴清晰顯露腦底動脈環,這是手術是否成功的關鍵之一。③手術顯微鏡下銳性分離側裂池,然后循序充分打開頸動脈池、視交叉池、終板池等腦池,充分放出腦脊液后腦回縮,可以為動脈瘤瘤體和瘤頸的顯露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果術前存在腦積水,可以在術前放置腦室外引流。術中注意應嚴格在側裂池內分離,盡可能少損傷腦組織。有時打開硬腦膜后腦表面呈紅色,側裂池也被血凝塊填塞,難以分辨解剖結構。此時可以先循蝶骨嵴找到視神經,打開此處的蛛網膜放出血性腦脊液或清除血凝塊后即可辨認。④在術中,可以采取逆行分離的方法暴露動脈瘤,即首先暴露頸內動脈,順之向后分離。采取這種方法,暴露的同時,也松解了蛛網膜條索對腦組織的牽拉。⑤在充分暴露好瘤蒂,清楚辨別周圍結構及動脈瘤方向后,選擇合適的動脈瘤夾緊貼載瘤動脈,緩慢將瘤頸全部夾閉。但切忌將臨近的動脈(如后交通、前交通及其穿支)一同夾閉,否則將會引起嚴重后果。⑥如在分離過程中,一旦動脈瘤破裂出血,術者及其助手要保持冷靜,切忌慌張,在保證血容量的情況下,臨時降血壓到9 kPa以下,此時動脈瘤出血會減少。再用粗吸引器頭或用2個吸引器吸清術野,弱電流電凝瘤體,使其縮小,不要用明膠海綿或腦棉壓迫。若瘤頸還未完全暴露清楚,可以臨時阻斷載瘤動脈,再迅速分離清楚瘤頸,予以夾閉。但臨時阻斷時間不得超過15 min。準出血點吸引,解剖瘤蒂,盡快夾閉之。⑦如瘤體過大或出血兇猛,可先用無創性臨時血管阻斷夾將瘤體部分夾閉,再游離,夾閉瘤頸或切除瘤體。
因此,我們認為對于腦動脈瘤破裂無論是否合并出血應當盡早檢查和治療,在具備良好的顯微手術技巧和重視術中的每一個環節的操作和處理的情況下,顯微外科手術可降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致殘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許百男,周定標,余新光,等.顱內后循環動脈瘤的手術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2,18:142-144.
[2]Maira G,Anile C,Mangiola A,et al Puresurgical treatment of 109 aneurysms[J].J Neuro surg Sci,2005,49:31-38.
[3]趙繼宗.我國顯微神經外科的現狀與進展[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5,28:97-98.
[4]朱權,孫之洞,段虎斌,等.顱內動脈瘤顯微手術[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2,33(2):147.
[關鍵詞] 矢狀竇中部;腦膜瘤;常規手術;顯微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39.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8(c)-0071-03
矢狀竇大腦鐮旁腦膜瘤是顱內常見的腦膜瘤之一,其中上矢狀竇中部腦膜瘤發病率約為50%[1-2]。由于支配軀體運動、感覺的中央前、后回以及參與排便反射的旁中央小葉緊臨矢狀竇中部,且腫瘤大部常隱藏于腦組織下方,有時向雙側生長,該部位還有多個引流到上矢狀竇的重要靜脈分支,故妥善處理受累矢狀竇和大腦鐮同時保護好中央溝靜脈及中央區腦組織,增加了手術的難度。應用顯微技術切除腫瘤是矢狀竇大腦鐮旁腦膜瘤的主要治療手段。顯微鏡下術野清楚,能清晰辨認出腫瘤邊界、供瘤動脈和引流靜脈,利用顯微操作技術可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組織,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損傷血管、靜脈竇、腦皮質等重要組織結構。本研究對采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及應用常規手術治療的矢狀竇中部矢狀竇大腦鐮旁腦膜瘤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矢狀竇中部矢狀竇大腦鐮旁腦膜瘤患者21例為A組,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齡21~64歲,病程2~11個月;癲癇發作者11例,13例行CT檢查(其中8例加行CTA檢查),瘤體累及竇頂或一側竇壁外層而內層完整者15例,腫瘤突入竇腔者4例(其中1例完全閉塞竇腔),腫瘤位于廉旁者2例。選擇我院1996年1月~2012年1月應用常規手術治療的矢狀竇中部矢狀竇大腦鐮旁腦膜瘤患者15例為B組,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齡23~61歲,病程3個月~1年;癲癇發作者9例,11例行CT檢查(其中3例加行CTA檢查),瘤體累及竇頂或一側竇壁外側層而內層完整者10例,腫瘤突入竇腔者3例(其中1例完全閉塞竇腔),位于廉旁者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理類型、合并癥及腫瘤平均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具有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1.2.1 及麻醉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進行手術治療,患者取平仰臥位,頭偏向健側。開顱出血較多時,術中麻醉采取控制性低血壓[一般收縮壓降至90 mm Hg(1 mm Hg=0.133 kPa),但不得低于60 mm Hg,時間不超過2 h]。
1.2.2 手術切口 31例一側竇鐮旁腦膜瘤,單側皮瓣呈馬蹄形,切口過中線;5例跨竇腦膜瘤采用“工”字形皮瓣。骨瓣大小要超過腫瘤前后左右邊界2.0 cm。距腫瘤邊緣1~2 cm切開硬膜,并向矢狀竇方向翻開。
1.2.3手術方法 所有病例均遵循術中盡可能減少出血,最大程度保護腦組織,最大程度切除腫瘤原則。術中先斷腫瘤基底血供,保護中央前、后回及中央溝靜脈。B組完成開顱后,采用常規手術器械行腫瘤切除。A組者開顱完成后,置入手術顯微鏡,采用顯微器械分塊切除腫瘤。
1.3 觀察指標
所有病例術后24 h復查頭顱CT觀察是否腫瘤殘留、術區再出血,術后2~12個月門診復查隨訪,了解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比較兩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區出血率、癥狀改善率、腫瘤切除情況、癲癇控制、并發癥及復況。
1.4 Simpson腦膜瘤切除分級標準
分級標準如下:Ⅰ級,腫瘤肉眼切除,包括累及的顱骨、硬腦膜和靜脈竇;Ⅱ級,腫瘤肉眼切除,電凝累及的顱骨、硬腦膜和靜脈竇;Ⅲ級,腫瘤肉眼切除,不處理累及的顱骨、硬腦膜和靜脈竇;Ⅳ級,腫瘤部分切除;Ⅴ級,腫瘤活檢。切除標準如下:Ⅰ、Ⅱ級為全切除,Ⅲ級為次全切除,Ⅳ級為部分切除[3]。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均無死亡病例,A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B組,A組術后術區再出血率明顯低于B組,A組臨床癥狀改善率明顯高于B組,兩組上述各臨床觀察指標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A組2例術后加重,其中1例二次手術好轉,其余保守治療。
2.2 兩組腫瘤切除情況比較
A組的全切率達92.0%,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3。
2.3 兩組癲癇控制情況
A組術前有癲癇11例,術后7例患者癲癇消失,4例患者抗癲癇用藥量減少,無術后新發生癲癇患者。B組術前有癲癇9例,3例患者癲癇消失,2例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其余4例需長期口服抗癲癇藥物治療。
3 討論
失狀竇中部起自冠狀縫至人字縫,支配軀體運動、感覺的中央前、后回以及參與排便反射的旁中央小葉緊臨矢狀竇中部,中央溝靜脈等多個重要靜脈分支回流到上矢狀竇中部。由于覆蓋重要功能區,微小范圍的靜脈梗塞即可造成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害[4-5]。該部位矢狀竇鐮旁腦膜瘤血供特別豐富,且可能不同程度侵犯矢狀竇及中央溝皮質靜脈,使手術具有較大的難度和風險。隨著現代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手術治療該部位矢狀竇鐮旁腦膜瘤安全性和效果明顯提高。
3.1顯微技術的優勢
顯微技術可以很好地利用顯微鏡良好的放大和照明作用,利用顯微器械仔細沿腫瘤與正常組織及蛛網膜間隙分離瘤體,保持術野清晰,減少術中出血,避免損傷腦組織及靜脈竇,提高手術療效[6]。
3.2手術切口的設計
應以腫瘤位置為中心,略大于腫瘤的骨窗2.0 cm[7-8]。跨竇腦膜瘤、術前影像提示腫瘤向雙側生長者或提示失狀竇被腫瘤閉塞需術中切除失狀竇者,采用“工”字形皮瓣,采用雙側開顱。充分的暴露術野,保證腫瘤的全切除及有效控制術中出血。
3.3術中減少出血的措施
①該部位腦膜瘤手術開骨瓣時要涉及到失狀竇的剝離,可在中線顱骨鉆孔看見失狀竇后,用多枚小塊明膠海綿逐漸填塞在顱骨與失狀竇間,可減少出血。②術前詳細了解腫瘤的血供情況,對腦膜中動脈參與供血者,開顱后切斷腦膜中動脈,阻斷腫瘤的顱外供血系統。③術中麻醉采取控制性低血壓也可減少術中出血[9]。
3.4 腦功能區的保護
由于解剖關系特殊,該部位腦功能保護除了腦組織保護外,還要保護大腦前動脈血供和中央溝回流靜脈等。①術前仔細研究腫瘤影像資料,了解腫瘤與中央溝以及中央溝靜脈的關系,先切除遠離功能區部分的腫瘤組織,后切除功能區部分組織。切除腫瘤時采用包膜內分塊切除,最后切除腫瘤包膜,做到“無張力切除腫瘤”[10],盡量不要牽拉腦組織。②中央溝靜脈的保護。由于粗大的中央溝靜脈無或極少有側支循環引流靜脈,故中央溝靜脈的保護十分重要[11]。術前仔細閱片,明確中央溝靜脈的位置及與腫瘤的關系,當中央溝靜脈騎跨腫瘤淺表面時,分塊切除靜脈前后的腫瘤組織,待瘤體縮小后中央溝靜脈張力降低,再小心將其剝離出來,從而達到保護好中央溝靜脈的目的。中央溝靜脈張力過高時可分塊切除,確實難以分離時可殘留少許腫瘤組織以避免損傷中央溝靜脈。
3.5腫瘤全切除的策略
酌情實施腫瘤切除方案。對基底較窄的腫瘤沿大腦鐮分離,逐一電凝,然后沿腫瘤周圍完整地將腫瘤全切除。對于基底較寬的腫瘤,可先切開腫瘤包膜,然后切除囊內,最后處理腫瘤基底,交替進行可減少腫瘤出血。對腫瘤已穿過大腦鐮向對側生長,并累及對側大腦半球者可行雙側開顱,下矢狀竇受腫瘤侵犯時可予以切除[12-13]。上矢狀竇受累時表現為黏連而無明顯竇腔受累者,術中自竇壁剝離腫瘤并電灼局部硬膜。而對于腫瘤侵入上矢狀竇腔側角者,可采用多個動脈瘤夾鉗夾包含腫瘤組織的矢狀竇的上壁及側壁,然后沿動脈瘤夾內彎切開竇壁,同時以滑線連續縫合矢狀竇壁;術前影像證實竇腔完全閉塞但側支循環良好的,術中確切保護好瘤周緣的粗大引流靜脈循環通暢的情況下,可將腫瘤連同受累的矢狀竇一并切除。腫瘤侵犯顱骨者,病變顱骨一并切除。受累的顱骨瓣不應丟棄,可煮沸后一期修補顱骨缺損[14-16]。
3.6術后處理
注意預防癲癇及急性腦水腫和高顱壓,甚至腦疝,故術后常規早期復查CT,只要出現顱內高壓或意識變化,警惕繼發顱內血腫可能。若術中有腫瘤殘留,或腫瘤細胞呈增生活躍,有惡變趨勢病例,術后常規作放射外科治療。
本研究中A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B組,A組術后術區再出血率明顯低于B組,A組臨床癥狀改善率明顯高于B組,A組的全切率達92.0%,明顯高于B組,與文紅波等[17]報道的觀點是相符的。
綜上所述,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矢狀竇中部竇鐮旁腦膜瘤療效確切,安全性好,操作簡單,其能明顯減少術中出血,減少術后血腫形成,提高腫瘤全切除率,改善臨床癥狀,其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常規開顱手術,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鐵軍,劉廣慧,張文偉,等.矢狀竇旁及大腦鐮旁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手術[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5,28(2):182.
[2] 石祥恩.臨床簡明神經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1-23.
[3] 羅峰,高培毅.上矢狀竇閉塞后靜脈側支循環的影像學表現及臨床意義初探[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12(31):812.
[4] 韓文濤,鄧勇,張恭遜.竇鐮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9,1(14):15.
[5] 高晉健,廖迷才,陳淳,等.巨大矢狀竇大腦鐮旁腦膜瘤治療總結[J]. 四川醫學,2001,2(12):1142-1143.
[6] DiMeco F,Li Khan W,Casali C,et al. Meningiomas invading the superior gittal sinus:surgical experience in 108 cases[J]. Neuro surgery,2004,55(6):1263-1272.
[7] 江輝,趙京濤,肖軍.顯微手術治療矢狀竇旁腦膜瘤32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5):42-43.
[8] Simda MP,Alvemia JE. Results of attempted radical tumor removal and Venous repair in 100 consecutive meningiomas involving the major dural sinus [J]. Neurosurg,2006,105(4):514-525.
[9] 譚鑫,張宗平,葉鋒,等.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功能區矢狀竇鐮旁腦膜瘤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9,27(4):385-386.
[10] 雍成明,黃錄茂,楊代明.顯微手術切除矢狀竇及鐮旁腦膜瘤28例臨床體會[J].安徽醫學,2010,31(12):1443-1444.
[11] 鄭偉武,趙澤林,田飛,等.30例竇鐮旁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7):20-21.
[12] 江南凱,岑遠光,黃常堅,等.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矢狀竇鐮旁腦膜瘤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231-232.
[13] 雷鵬,翁潮弟,王鈺,等.大腦鐮矢狀竇大型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8,13(10):436-438.
[14] 李愛民,夏詠本,劉希元,等.中央回區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9,8:731-733.
[15] 梁新強,劉克勤,梁亮,等.腦膜瘤術后復發的影像學特征分析[J].廣西醫學,2012,34(12):1635-1637.
[16] 阮東,陳謙學,田道鋒,等.蝶骨嵴腦膜瘤的臨床特征及顯微外科治療(附27例報告)[J].疑難病雜志,2011,10(4):260-262.